在儿童友好经验探索中,“站在儿童的视角”、“听见儿童的声音”始终被强调。但孩子的视角究竟指什么?他们通过什么发声?发声之后如何被对待?这是理念背后,真正的实践者需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。
儿童友好城市观察第五站,我们来到了麓湖社区。麓湖社区两年里举办了3次儿童议事会,关于如何真正“听见孩子的声音”,他们努力在实践中寻找答案。
“议事”很严肃,但“儿童议事”听起来多少有一点过家家的意味。
实际上,在全世界的儿童友好经验中,“儿童议事会”是非常重要工作方式。它不是游戏,不是大人们抽出一点时间听孩子说话,甚至不是孩子在公共场合的表达锻炼。它是一个种子,是“听见孩子声音”的途径。站在孩子的角度,它帮助他们表达自己的看法,让他们感受到好的改变的确会发生。这是非常有力量的。
8月11日,麓湖社区第三期的儿童议事会正式开营。议事会为期3天,30位来自社区和周边学校的小朋友,就学校周边的交通拥堵问题展开讨论、实地考察、提出方案。不仅如此,他们还要将方案提到麓湖社区共益会上,参与“大人们的议事会”,并且追踪议案落地。
一群平均年龄10岁左右的孩子,会如何“议事”呢?在去现场观摩之前我们有些好奇。议事会第一项议程,是学习议事规则。在一个大教室里,桌椅被挪到了一旁,尽可能地腾出空间。孩子们有的在玩闹,有的在聊天,有的甚至钻到椅子下面。老师戴着可爱的萝卜发箍,在孩子中间带他们做游戏,一会儿围成大圆圈,一会儿双臂展开金鸡独立。会议室里笑声不断,毫无严肃的“议事氛围”。
带领孩子们做游戏的是专业戏剧老师和议事专家。他们提前将设计好的“十大议事原则”融入戏剧游戏当中——“保持中立、举手发言、面向主持、表明立场、不超时、不打断、不跑题、不攻击、服从裁判、弃权不算”。教室大屏幕上,一颗颗可爱的萝卜演示着这些抽象的规则。
三天的议程中,议事规则的学习占一整天。王静是社区治理与议事规则专家、萝卜规则社区发展促进中心创始人,这是她第三年参与设计麓湖儿童议事会。她告诉我们,学习议事原则与解决问题同等重要。
“我们实际上为孩子们搭建了两座桥。一个是学习用专业解决问题,另一个是学习如何发声,用沟通解决问题。二者缺一不可。”而后者相对来说,是成人世界也普遍缺乏的。
议事会第二天,孩子们走出教室进行实地考察。当他们来到考察现场,天府八小、麓湖小学的校长、老师已经在等候。作为议题切实影响的对象,他们向孩子们介绍具体情况,描述具体问题、提出诉求。同时,道路交通规划专家作为导师参与议事会,介绍交通专业方面的知识。之后,孩子们结合实地考察,分组展开讨论,思考从哪些方面着手,并提出初步方案。
第三天是议案形成的时刻。大家需要充分运用议事规则,经过严格的议案审议流程,达成共识,形成最终议案。
我们发现,孩子们商量出的方案非常具体,而且具备可操作性。比如,有孩子提出,大家应该乘坐校园巴士上下学,少开私家车,学校门口自然就不会那么堵了。还有孩子建议,组织一个志愿的交通指挥队伍,在班级家长中去召集,工作时间为早上7:40-8:25,下午3:30-4:30,法定节假日及周末除外。
大家不是在模拟,也不是简单地坐在一起进行口头讨论。我提出的意见,有一天会真正影响到大家的日常生活,我自己也在其中。意识到这一点后,孩子们会理解到自己的“声音”是有力量的。这一方面会激励他们学会“发声”,同时更会提醒他们“慎重发声”。
一次议事会的参与经验,也许会让一个坐在汽车后座、埋头不关心窗外的孩子,开始有意识、有兴趣地观察街道两边的环境,思考是不是有哪里不合理、不够好,我又有什么解决方案。
当这样的习惯形成,“儿童视角”就真正产生了。
一场儿童议事会要最终有落地成果,究竟需要多少力量的参与和协助?
儿童议事的主体是孩子,但是从议题的发掘、议程的设计、参与者的招募、活动的组织到议案的落地,需要整个社区的参与,是一项庞杂的工程。
在各地的经验中,如何确保儿童友好工作切实落地,是实践者们都会遭遇的难题。麓湖儿童议事会是一个窗口,通过议事会,我们得以窥见麓湖儿童友好推进的关键经验。
麓湖社区发展基金会,是儿童友好社区的背后推动者,它像一个中枢,将来自各方面的力量集中起来,投入到儿童友好工作中。
麓湖小学校长黄丽娟,是社区发展基金会的理事,也是她首次将儿童友好的理念带到了社区。在提出“儿童友好”之前,社区实际已经在进行很多儿童主题活动,但并没有形成系统。黄校本人作为教育专业者,儿童友好一直是她关注和思考的一个方向,也在自己的学校中实践。她成为理事之后,提出儿童友好理念,得到了基金会的大力支持,一系列工作迅速在社区展开。
在议事会现场,我们还遇见了一位和我们一样的“观察者”,来自西南民族大学城市规划与建筑学院老师、湖南大学儿童友好城市研究室的成员徐梦一,她同时也是麓湖儿童议事会第二届活动设计导师。她一直关注麓湖的儿童友好社区的工作进展,将麓湖作为自己的研究案例。
这个暑假,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学生们在麓湖社区展开了调研。详细了解麓湖社区儿童数量、家庭需求结构,并形成报告,为社区儿童友好工作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。
除此而外,在基金会的推动下,社区管理者、居民、商户、机构、家庭、家长志愿者等等,通过一件件具体的事务参与到儿童友好的工作中,逐渐在整个社区形成了“儿童友好”的意识,大家知道这是一件什么样的事情,也知道自己可以在其中发挥什么力量。
基金会儿童友好工作主要由沱沱带领几位年轻小伙伴逐一落实,当我们问到,他认为麓湖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的优势条件是什么,他回答是一种好的氛围,是整个社区关注、参与儿童友好的意愿。
而这种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和参与,为此投入时间和精力的努力,也正是儿童议事会希望向孩子们传达的。这应该是麓湖儿童友好经验的关键。